喀布尔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王红玉人性的救赎读追风筝的人 [复制链接]

1#

人性的救赎

——读《追风筝的人》有感

刚开始阅读这本书是因为朋友的推荐,她说这本书的文笔优美且反响巨大。全书生动形象地以第一人称讲述了现在在美国当作家的“我”以前在阿富汗生活中和小伙伴哈桑之间的友谊和背叛,以及自己在朋友的点拨下人性回归和自我救赎。这部书反响很大,它是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第一部作品,于年出版,连续两年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伊斯兰世界,因为我对那里真的陌生得很。那里人的生活犹如穆斯林的标志长袍给我的感觉——简单而神秘。读完整本书,我主要有两个收获,一是深入伊斯兰世界,加深了对穆斯林文明的了解;二是目睹了人性的复杂丰富,碰触了人性回归和自我救赎。

在几十年前和平时期的喀布尔,虽然同同时代的多数城市一样有各种问题,但它变化的节奏是平和的,生活在其中的人是从容和闲适的。书中有段文字记录了阿米尔岁月静好的童年生活。“我喜欢喀布尔的冬天,我喜欢夜里满天飞雪敲打我的窗户,我喜欢新霁的积雪在我的黑色胶鞋下咯吱作响。我喜欢感受铁炉的温暖,听寒风呼啸着吹过街道,吹过院子,但更重要的一点,每逢林木萧瑟,冰雪封路,爸爸和我之间的寒意会稍微好转。那是因为风筝。爸爸和我生活在同一个屋顶之下,但生活在不同的区域,风筝是我们之间薄如纸的交集。每年冬天,喀布尔的各个城区会举办风筝大赛,如果你是生活在喀布尔的孩子,那么比赛当天无疑是这个冬季最令人振奋的时候。每次比赛的前夜我都会失眠,我会辗转反侧,双手借灯光在墙上投射出动物形状的影子。甚至会裹条毛毯,在一片漆黑中在阳台呆会。我像是个士兵,大战来临前夜试图在战壕上入睡。其实也差不多,在喀布尔,斗风筝和上战场有点相像。”主人公阿米尔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个性敏感软弱。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巨贾,母亲在生他时难产早亡,所以父亲一直和他有隔阂,再加上不喜欢他的性格,曾经对人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从他妈妈的肚子把他拿出来,都难以相信是亲生的。”相对于爸爸对他的隔阂,阿米尔的态度很积极,因为他周围的人都盛赞父亲,所以他非常仰慕父亲,渴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而风筝可能是唯一的媒介,所以阿米尔在斗风筝前夜激动难入睡。他的斗风筝技术一直数一数二,而亦奴亦友的同父异母兄弟哈桑了解他的心思,擅长追风筝的他想要帮助他赢得老爷的认可。然而这一切成为了永远的童年记忆,因为后来的塔利班统治时期取消了喀布尔的风筝大会。然而故乡变得还不只是没了风筝,熟悉的商铺没了,街上的乞丐也多了,熟悉又陌生,用书中原话描述这种感觉“一阵悲哀向我袭来,重返喀布尔,犹如去拜访一个多年未遇的老朋友,却发现他潦倒凄戚,发现他无家可归,身无分文。”

塔利班统治时期的阿富汗异常残酷,用书中的话“世界上没有比这儿更像是炼狱的地方。”一个为了喂饱孩子的人在市场上出售他的义肢;足球比赛中场休息的时间,一对偷情的情侣被活活砸死,来看足球比赛的人们也被迫要看整个行刑和杀人的过程,并且这残忍事件被说明是古兰经的教义里要求的;一个涂脂抹粉的男孩被迫出卖身体,跳着以前接头的手风琴艺人的猴子表演的舞步。

阿富汗民族在我的印象里是古老而命运多舛的民族,通过阅读此书,我厘清了它的民族多样,至少有着普什图人和哈扎拉人,穆斯林的教派林立,分为逊尼派和什叶派。诚然,那里是恐怖组织的温床,但也是那里的百姓经历了恐怖组织最严重的冲击,例如发生在马扎的种族大屠杀就是很残酷的例子。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打击极端组织,又不可避免会波及生活其中的百姓。读此书之前,我对穆斯林的散碎信息几乎都来自新闻,觉得那里真是一个危险的国度,恐怖主义渗透之深。而此书提供了新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真实的阿富汗。虽然全书充斥着一种弱国子民情节,但它把视角放在一群与恐怖主义无关甚至是受害者的人身上,展现了他们生活中一种真实的韧性,任凭风雨吹刮而不倒,虽遭铁骑践踏而不屈,纵使风雨飘摇,依然艰难维持着古老民族的生存动力和抗争方式,令人敬畏,令人感动。

对于人性的描写是最能展现作者写作功力的部分,比如,将成年人不以为然的儿童嫉妒爸爸宠爱仆人孩子的酸溜溜的情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

哈桑是整本书中最令人心痛的人物。如果不是因为出生低贱的哈扎拉族,一出生即被剥夺受教育的权利,长大后也不会被人尊敬,他本该和阿米尔一样,得到老爷的承认,并拥有完全不一样的人生。可老爷把这个事带入了坟墓。哈桑维持着这个家庭里亦奴亦友的身份。他安守清贫,曾经和阿米尔表示过喜欢自己几寸见方,家徒四壁的狭小泥屋;他秉性善良,独自吞咽生活的苦楚,而将笑容留给世界,套用一句流行语“世界虐我万千回,我待世界似初恋”;他重视友谊,用尊严和生命捍卫对阿米尔少爷的忠心守诺并开朗大度,面对阿米尔的背叛与陷害,牺牲自己的人格和品行名声,主动圆谎配合好让对方如愿。书中隐含了他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因为书中的风筝有高尚人格的象征意义,而哈桑是个追风筝的高手,往往在风筝没断线的时候就到该落的地方等好了,一会就见断了线的风筝稳稳地落在他手里。“为你,千遍万遍”这是哈桑斗风筝大会上临追风筝之前对阿米尔的承诺,也是其一生中对阿米尔的承诺。即使面对残忍冷酷的背叛,他仍选择始终如一的付出。

每每读及由于种族造成的悲剧我都痛惜不已,相信如若不是因为当时哈桑的哈扎拉族人身份,他的人生会美丽很多。我们人类个体,都是这个美丽星球的孱弱生命,本应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却在种族主义的大旗下,由于天然的血缘不同而不可避免地陷入残杀争斗,上演一幕幕人间悲剧,令人悲哉。

关于人性的复杂性和人性的自我救赎都发生在阿米尔身。

最给人印象深刻地反映其人性复杂性的事件发生在阿米尔12岁那年的冬天,那天“我”和哈桑合作斗完了天空所有的风筝,然后擅长追风筝的哈桑要去追那只最后斗败的蓝色风筝,并在临走前喊出那句感动万千人,也感动作者的话,“为你,千千万万遍”,然而被感动的“我”在找哈桑过程中发现他要被流氓欺负,由于懦弱,“我”没有挺身而出而是任由欺负事件发生,从此那欺负事件发生地的环境成了阿米尔往后的梦魇画面。他没挺身而出,一方面是懦弱,另一方面也是哈桑在他心中的重要性。站出来就有身体受伤害的风险,他觉着自己没必要为一个哈扎拉小孩冒这个风险。甚至在他心里哈桑可能都比不上那个蓝色风筝重要。接着“我”又想到“任何得到都是有付出的”,为了得到爸爸的认可,哈桑作为我的朋友必须付出代价,这样想着,“我”为自己的罪恶找到了心安理得的借口。在随后的几个月里,那装裱的蓝色风筝和哈桑的身影无不在提示我那日对朋友对友谊在人格上的“小”,这提示使我无法容忍,于是我使出拙劣的谎言,在哈桑主动圆谎的配合中和哈桑爸爸坚持要走的前提下,“我”成功撵走了哈桑父子。

对阿米尔的性格和命运,我其实是同情的。他是生活在谎言的包围和不断的自责中的。到了而立之年突然发现他打小崇拜的父亲早年曾做过一个和他有关的错事;即使他把哈桑的孩子带到美国,相信12岁那年哈桑受辱的画面还是会出现在他以后的梦魇中。

人性的回归和自我救赎体现在阿米尔后来从塔利班手里营救哈桑的儿子索博拉。这一事件的情况对阿米尔而言,和当年哈桑的受辱情况很相似。天平两边是正义人性和自私人性,是勇气和懦弱在争斗,他有机会选择逃避,那样自己就不必冒风险。但朋友或朋友的孩子利益受损,如果挺身而出,他就有人身受伤害的可能,但却可以保护朋友。这一次,他选择了挺身而出,拯救索博拉,当然他的肉体受到了伤害,可他对这种伤害是坦然接受甚至欢迎的态度,因为只有这样,他的精神才能解放,自己才能对死去的哈桑和自己的良知有所交代。原文中和塔利班打架受伤时反而大笑就是这个情绪的记录。在这次打斗中,肉体受到伤害,精神却获得了解脱。就如同朋友拉辛汗所说“这里,有你再次成为好人的路。”

书名《追风筝的人》中是那风筝,那人是有隐喻意义的,如果那人是哈桑,则风筝既是当年斗风筝大会时那只最后跌落的蓝色风筝,也是哈桑已经具备的那些优秀品质,比如对友谊的维护、对朋友的守诺和对生活的热情。如果那个人是阿米尔,那个风筝代表理想中闪光的人性,比如正义和勇敢,整个人物形象代表了对理想中健全人格的向往和追求,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只风筝。“身不能至,心向往之。”愿人们心中的风筝都飞得又高又远。

图书简介:

《追风筝的人》是阿富汗斯坦作家卡勒德·胡赛尼(KhaledHosseini)的第一部小说,于年出版,是美国年的排名第三的最畅销书。

全书围绕风筝与阿富汗两个少年之间展开,一个富家少年与家中仆人关于风筝的故事,关于人性的背叛与救赎。

告知亲爱的作者和读者朋友,因工作有所调整,“文化漾泉”将不能及时跟进发表“漾泉”版的文章,深感抱歉与遗憾。以后的工作模式会调整为作者自行投稿,凡篇幅在以上(诗歌除外)的文章均可投稿,稿件要求原创,不得抄袭,已经在报纸发表但没有在其他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